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丝绸之路”曾经享誉世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通过对中国茶史和茶文化的探章,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叶之路”完全可以和“丝绸之路”并称而兼美。
早在茶文化在国内形成和普及的唐代,饮茶风尚就开始传人吐幕、回缆、西域、北疆,与中亚、东北亚草原、大澳的乳酪文化相结合;同时通过贡使、僧侣、留学生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深远的茶礼和茶道;宋元以降,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在上述区域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洋诸国也开始输入茶叶,继而引进茶叶生产技术,从面在更为广泛的地域内,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题。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以南洋诸国为中界地通往地中海和歌、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和“走口外”经西伯利亚通往歇亚大陆腹地的陆上“茶叶商路”发展繁荣起来,茶叶成为18世纪直至19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从而四海飘香、五洲共赏,茶叶及与之相关的瓷器甚至成了中国的代称。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源于中国话,又可反过来证明中国是“蔡叶之路”的源头和中心。
总观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茶叶之路”大体可分为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
四条陆上“茶叶之路”:一是经过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过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的茶区直接通向南亚诸国。
三条海上“茶叶之路”:一是由江南茶区通向日本;二是由闻粤一带通向南洋诸国,进而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通向地中海和欧、非诸国;三是由广东越过太平洋通向美洲各地。
相比较而言,“丝绸之路”形成较早,因而很早就为世界所接受,在封建社会前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茶业的发展和饮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降,且封建国家加强茶叶经济的控制和干预,因而“茶叶之路”的形成和繁荣相对较晚,但它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乃至近代社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茶叶经济的繁荣和茶文化的世界传播、对外贸易的发达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茶叶之路”
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这里,我们仅仅是提出问题,并在此框架内对清代的华茶出口贸易进行论述。
在我国北疆,很早就形成了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西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陆上国际商路。在宋代就出现茶叶贸易,只是由于宋、明茶马之法甚严,没有大的发展。直到清代,尤其是雍正年间《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这一茶叶商路才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金戈铁马的蒙古军统治俄国时期起,中俄贸易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俄国独立以后,开始向外扩张,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脉出现在西伯利亚,并于17世纪初叶,来到了我国蒙古地区。1616年俄国派遗伊凡·彼得罗夫出使阿勒坦汗处。俄国人出使中国,使他们得到了认识茶叶的机会。两年后,明朝派人携带茶叶数箱前往俄国,经历18个月的艰苦行程,赠送沙皇。当时,华茶不具备进人俄国市场的条件,茶叶对俄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之物。1638年,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出使阿勒坦汗处,在达音诺颜的招待会上,斯塔尔科夫喝了茶。临别时,阿勒坦汗赠给沙皇许多礼品,其中有按蒙古人估价相当于100张貂皮价格的茶叶200包。这些茶叶约有245公斤多一点,时价约为旧卢布30个。这是华茶输出俄国的开端。比华茶输入荷兰晚了30多年。
华茶输入俄国,“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海暑热,致茶味亦减”。所以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中说:“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离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另外,运输路载也不相同,海路华茶经过的是阀南方言区,陆路华茶受北方官话的影响,这导致了俄国人对茶叶的称呼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张德鼻在《随使英俄记》中说:英人呼茶日“替”,法人呼茶日“代”,截人呼茶日“柴”。茶、柴二音相近,以其版走北路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