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活动风采

中国经典文化——彝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1 11:26:14 来源:组委会 编辑:组委会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火把节,在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有名词、动词等六类实词和五类虚词,词汇丰富,语法自成体系。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长方形为主体的音节文字,经历了从刻画符号、表意文字到表音的发展过程。彝文最基本的笔画仅两种,即直线和弧圆,彝文的造字法可大致分为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通假,以通假为最多。彝文具有对称美的特点,书写时从右至左。虽然彝文的起源和创始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彝文是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字的事实无可辩驳,在夏代曾经成为官方语言。彝族先民用彝文写下了大量的文献经典,如《祭经》、《药经》、《年算经》、《送魂经》等五万多册收藏品,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当前正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以凉山规范彝文为主,一类是表意的音节文字,主要在云南地区试行。
      彝族文学艺术可分为民间和书面两类。民间文学包括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克哲”、“尔比”和谜语。其中,克哲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具特色的口头诗歌文学,几乎包括了彝族民间文学中可以诵唱的诗歌的全部,反映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史诗《梅葛》有“彝族大百科全书”之誉,史诗《查姆》、《阿鲁举热》为民族文学之瑰宝、民俗文化之珍贵资料。史诗《赊榷濮》、《叙祖白》已译成汉文公开出版发行。“尔比”是彝族文学的精华,是彝族人民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指浓缩于精练化和大众化了的辞句,更加集中地反映、总结彝族的生产、生活的面貌,并反过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书面文学由用彝文和汉文创作两部分组成。前者以《六祖分支》和《六祖魂辉》、《指路经》和《人生三部曲》为重要(《楚雄彝族文学简史》)。近代书面文学以鲁大宗(1846—1922年)之《听涛轩诗钞》(汉字写就)为著名。现代当代诗歌散文以杨森、李成生、李阳喜、李友华、毕继爱、尹辅军、龙英琦所创作作品具浓郁民族特色。小说创作以基默热阔为代表,所著《惹比龙诺的亲事》获州文联1984年举办的“马樱花”文学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剧、苗剧发展成为独立剧种。傩戏以双柏县法月表乡一带的彝族跳大锣笙、跳豹子闻名海内外。
      彝族的民族美术主要是指绘画艺术、雕刻艺术、文身艺术和漆绘刺绣艺术。彝族的绘画艺术的特点是:古朴而简明。彝族的绘画多见于经书上,以竹笺为笔,以锅烟或蓝水兑制而成,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最本质的特征,达到追求“质”的美的艺术风格。彝族的雕刻艺术多为在金属和竹木上手工刻画,图案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和日常用品为主,常见在宝剑、银饰、马鞍、口弦、匕首等的柄把上,使这些器物更具自然美。文身艺术:彝族的女子在未成年前必须在掌背和手臂上文身,文身的图案多为所崇拜的图腾图案,以确认本族的身份。文身所使用的颜料是用嵩叶煮汁后再添加入锅灰和一种黑土后所形成的浓汁,工具是一把单数的铁针。漆绘艺术:彝族的漆绘艺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使用的漆料为过滤后的土漆,再用锅烟、石黄、朱砂调制成黑、黄、红三色,漆绘的图案也都是与生活有关的日、月、山、水、树叶、花草、火镰等,广泛绘制在餐具、酒具、兵器和毕摩神具上。刺绣艺术:彝族女子喜爱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将各种图案绣在男女上衣、妇女手帕、女裙、男裤、荷包、烟袋等处。

上一篇:中国经典文化——巴蜀文化

下一篇:中国经典文化——古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