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8-03-08 11:53: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组委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带着与人民群众实际利益息息相关的建议和提案相聚北京。他们提出的众多反映社会现状、传递基层需求的呼声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和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新世纪图书馆》常务副主编刘忠斌结合自己走访和调研的经历,带来了《农家书屋走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建议》《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的社区图书馆服务建议》《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服务的建议》3份公共文化领域的建议,深度聚焦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情况,并就其未来发展指出了“农家书屋走信息化服务发展道路,充分满足农民群众文化信息需求”“社区图书馆为日渐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等服务活动”以及“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同时,需主动帮助其消除心理和技术方面障碍、降低经济成本”等具体发展方向。“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传播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理应服务好各类人群,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作出努力。”刘忠斌说。
  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紧密联系。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吴尚之看来,公共图书馆法实施后给全民阅读带来了新机遇。“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并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责任性。”吴尚之说。吴尚之透露,2017年初,《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并于3月下旬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对外征求意见。目前,条例草案已提交有关部门审议。地方立法工作中,继四川、江苏、辽宁、湖北及广东深圳之后,吉林、黑龙江也发布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提出“博物馆文化惠民补助要进一步扩大”。他以湖南省相关数据为例,“自2008年启动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以来,湖南省目前共有77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经费补助范围”。雷鸣强表示,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在推动各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政策,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力举措。”雷鸣强说。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阎志带来了《关于建设新型村级文化场馆,推动乡村文明构建的建议》。他说,武汉大学对全国33个村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特色地方文化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每天看电视的农村居民超过46%,每天上网的超过20%,经常打牌的超过20%,而经常“阅览书籍报纸”“跳舞打球”“观看歌舞戏曲等文艺演出”“进图书馆与文化站等文化场馆”等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人数比例全部低于20%,比重相对偏低。因此,原有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和管理方式应该有所改变,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验性强的新型村级文化场馆亟待建立。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则认为,不能把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工作单纯地认为只需要建设一些硬件设施,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切实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要精准化,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虽然现在很多村子里的文化设施都建设起来了,但具体使用效果并不能让大家满意。比如一些村子尽管配置了垃圾处理设施,但周围还是有部分村民乱倒垃圾。硬件建设诚然重要,文化方面的软件建设同样需要跟上。”贺云翱建议,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知识与文化的普及。“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建设要有规划。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具体的实施规划。再小的项目,我们都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 贺云翱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关牧村向大会提交建议: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进一步满足三地群众对优质精神文化食粮的需求。“京津冀三地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但三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程度还不够高,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关牧村说。因此,她建议,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应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和具体工作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

上一篇:意大利农业、食品、林业政策和旅游部部长 拜会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下一篇:新时代文化建设何以体现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