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7-06-01 16:08:1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组委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
  文化自信何以成为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化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既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根基,又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底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站在科学和道义的制高点,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只有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学术研究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加坚定理论自觉、政治信念,才能更好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在一起,形成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懂真信,自觉坚守和运用,而不是将之当作“公式”或“标签”。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究其根源,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否定,使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健康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历久弥新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文化力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和文化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通中外、博采众长,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支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坚定的文化自信,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学术取向和社会功能,进而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理论,向世界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进而提升我国的学术自信,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这种能够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朝着正确道路发展的文化自信,内含着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道路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模式,立足中国立场,运用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只有中国特色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形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问题研究得好,才能由特殊到普遍,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方法和思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综合国力不仅是政治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只有立足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为此,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要立足中国、立足实际,提出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以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主攻方向,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更加坚定、更加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信心的强大底气与力量源泉。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并以之为底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世界竞争与交流中更加自信。

上一篇: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

下一篇: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出席中白(俄罗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