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无国界·无止境

发布时间:2014-12-29 13:50:20 来源:组委会 编辑:组委会

12月19日至26日,纳米比亚政府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12月2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北京会见了纳米比亚青年、国家服务、体育和文化部部长杰里·埃坎乔一行,双方就中非、中纳文化关系发展状况,以及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深入交换了意见。当天晚些时候,埃坎乔在下榻的酒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年近七旬的埃坎乔有着丰富的从政经历,历任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政治局委员,内政部部长,地方政府、住房与农村发展部部长等多个党政要职,2013年1月被任命为青年、国家服务、体育和文化部部长。虽然担任文化部部长的时间不长,但是丰富的阅历让埃坎乔对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有着深入的思考,言谈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埃坎乔认为,文化不仅仅是音乐、舞蹈、击鼓等常见的形式,一切皆是文化,这也正是文化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人们往往把周围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意识不到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纳米比亚人用叉子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叉子和筷子就是文化。”
  同时,埃坎乔认为,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他举例说,几百年前,只有少数国家的人系领带,现在几乎所有人在正式场合都会打领带。领带为何能风靡全球?这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30年前,手机还是新兴产物,现在,不仅手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还出现了iPad等各种形式的移动终端。这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现在,人们在纸上写字,10年以后,纸张可能消失,办公室里只有笔记本电脑。20年以后,人们也许不用每天上班,在家里就能完成全部工作。不仅如此,人的观念也会随着交流的加深发生变化。“如果我的儿子找了一个中国女朋友,我的太太可能会说:‘不行,我们的文化不允许。’也许5年之后就可以了。”埃坎乔笑着说。
  采访中,埃坎乔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文化交流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文化交流不同于建楼房,竣工之后工作就完成了。它是一个长期的互相学习的过程,没有截止日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中国和纳米比亚自1990年建交以来,文化关系发展顺利。1991年,中纳签署了政府文化合作协定。此后,双方多次签署该协定的执行计划,最近一次是2011年12月两国文化部长签署的2012年至2015年执行计划。
  近年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纳米比亚2名画家先后赴杭州、南京参与“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2013年5月,纳米比亚五人合唱组“VM6”在北京、天津、成都、合肥等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2014年1月,辽宁艺术团一行37人赴纳米比亚开展“欢乐春节”演出,给纳米比亚人民带去中国新春佳节的问候。7月至10月,来自纳米比亚的4名武术学员赴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参加武术培训,学成回国播撒中华武术的种子。9月,天津艺术团一行28人赴纳米比亚访问演出。
  埃坎乔告诉记者,中国团组每次到纳米比亚演出都会给他带来全新的体验,留下深刻印象。他很喜欢中国的表演,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但能敏锐地捕捉到一些文化元素。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活动的举办意味着两国的文化联系又得到了加深。
  埃坎乔表示,纳中两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十分牢固。纳米比亚对中国的文化政策始终朝着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两国文化往来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如同在两国之间修筑一条长长的隧道,需要两国政府以及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实现。”
  埃坎乔认为,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和平。纳中两国开展文化交往,实现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展开文化合作,带来的将是世界和平。“若干年后,中国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印度文化等都将融合在一起,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的文化就变成了人类共有的文明。”埃坎乔憧憬道。
  埃坎乔1991年第一次来中国,至今已访华超过12次。2012年夏天,他以地方政府部长身份来华出席了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此次来访则是他就任文化部长以来第二次访华。多年来的频繁来访,让他对中国产生了熟悉的感觉。埃坎乔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能很好地融入其中。不过,他也十分谦虚地对记者说,自己对中国文化还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次来华访问,代表团一行辗转北京、天津、南京三座城市,考察中国的文化发展状况,讨论两国在各领域可能开展的合作项目。在北京,埃坎乔参观了国家图书馆,观看了纳米比亚五人合唱组“VM6”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在天津,埃坎乔走访了意式风情街、霍元甲文武学校、杨柳青镇的民间艺术。在南京,代表团一行还将参观南京市博物馆,考察1865文化产业园。
  埃坎乔对在杨柳青镇看到的一幅画有蝙蝠的木版画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纳米比亚,蝙蝠是死亡的象征,而在中国,蝙蝠寓意福气。这对他来说是无比新奇的体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显得格外重要。”埃坎乔饶有兴趣地向记者示范了不同国家的人们打招呼、递名片的动作。
  当记者问起此次来访希望达成何种具体目的时,埃坎乔开玩笑似的反问说:“拜访老朋友需要有目的吗?朋友不会只来往一次,好朋友一生都要保持交往。”

上一篇:丝路会 国际范 民族风

下一篇: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接过亚洲艺术节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