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活动风采

中国经典文化——花卉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28 11:26:03 来源:组委会 编辑:组委会

花卉文化:花文化是以花卉植物为主题或对象的文化类型,是文化领域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受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以花为题,借花明志、或阐述人生哲理,赋予某些花卉以一定的寓意,并选用简洁的词语来代表(花语),用以表示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直接表现或描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态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花卉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花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爱花、赏花、咏花、育花的历史早于欧洲千余年。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爱花传统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花卉文化一旦形成,就特别显示出以下主要特征:
      观赏启智性花卉文化首先注重以视觉引人。很多花卉以很强的观赏性赢得人们的呵护。例如,白牡丹以自己的洁白直抵人的内心。再加上本身发出的浓郁的香味,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当观赏动作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时,人们就学会带着欣赏的姿态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以期从中得到美好的启迪。世界上很多有创意的消费品之开发无不得益于此。
    陶冶净化性花卉文化氛围一旦开成,让人一转入其中,就深受震撼。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人本身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净化提升人的灵魂。例如,当人们把荷花作为品质超群的标志物时,人们一看到她,就自然而然地萌生很多关于美好品质的追求,并激励自己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形似座右铭了。
      交际励志性花卉文化,其本质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上述主要传统特征。它还能发展当代社会人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借助于花卉这个无声的语言内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因为,人人无法拒绝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美好人生的期盼与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们传递不同的高级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好花卉文化其实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例如,在各种交际为,为适宜对象送上得体的花卉,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标准,同时,也传递和寄托送花人的美好祝愿或者对对方美好品质或者行为的很好的承认。
      研究借鉴性花卉文化由于有以上品质,而这些品质特性正好是人类发展所关注的。一个地方形成的花卉文化一定是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俗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们赖以从事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模式。也间接表征着它的无限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很好地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精髓..同时,我们应当提到,里面可能还会孕育着先进的文化因子。基于这个角度,研究一个地方的花卉文化很有意义,对促进其他地方搞好这个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本地区的花卉文化特色和精髓,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推广自身的先进文化,还可以挖掘潜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自身文化常青。
      此外,好的花卉文化还可以产生其他形式的综合效应。重视花卉文化的发展,的确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春令一到,万木复苏,“草承泽而擢秀,花顺气而飞馨”,古来自是赏花天。在古代,城里有专门集中售花和供人赏花的市肆。韦庄有诗曰:“才喜新春已暮春,夕阳吟杀倚楼人。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说的就是唐代城里的花市。
      在唐代,最为繁华热闹的大概要数京城长安的牡丹花市了。白居易《买花》诗反映了当时花市的一些情景:“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可以看出当时花市的繁荣,和人们对花的喜爱。
      花以其姿色、风韵和馨香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和花结下了人花相知、花随人意的悠悠之情,赋予了花人格化的特征。
      不仅如此,古人不仅有爱花、赏花的习俗,而且在宋代还流传着一种簪花的嗜好。当时,宋代出现了不少咏簪花的佳作,例如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以自嘲的口吻,风趣地道出了自己年事已高,已不是昨日的少年郎了。黄庭坚也有词曰:“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洋溢出幽默感和生活的情趣。此外像陆游、司马光、姜夔等许多文人都充满真情地对簪花作过咏诵。
      宋代,宫廷、民间对鲜花的大量需求推动了当时养花业的发展。号称所产牡丹为“天下第一”的花都洛阳当时“大抵家家有花”,城内所有花园“皆植牡丹”(《洛阳牡丹记》)。临安因是南宋都城所在,需要大量鲜花,“东西马塍,在余杭门外,土细宜花卉,园人多工于种接,都城之花皆取给焉”(《咸淳临安志》)。广州城外也有所谓的“花田”,植有许多岭北所没有的花卉。宋代养花业的繁荣超过了之前的各朝代。
      宋代的卖花业也随着簪花的盛行发展起来。当时,各大城市中一般都有花朵市。洛阳的天王园花园子,临安官巷的齐家、归家花朵铺都享有盛名。汴京、临安的夜市上也卖“玉梅花、茉莉盛盆儿、带朵茉莉花朵、挑纱荷花”等各色花。除固定的摊铺,许多小贩还沿街叫卖四时花卉,“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梦梁录》),“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对鲜花的需求量大增,致使市场上花价倍涨,有些名花如“姚黄、魏紫一枝千钱”(《洛阳名园记》),令人咋舌。卖花的成交额也颇大,当时人记载有一年端午节仅早上临安城内卖花的成交额就达一万多贯钱,很多园户、花商因此致富。
      由于鲜花十分畅销,市场很大,所以许多商人便瞄准鲜花市场,南花北运,北花南贩,获利颇丰。南宋人陈善曾记载:“近日浙中好事家,亦时有茉莉素馨,皆闽商转海而至。”从当时的航海条件来看,从福建到临安坐船需数日,一船鲜花竟能保持不败,不枯萎,并非一件易事。同时也能看出,鲜花保鲜技术其实在北宋就有很大发展。当时洛阳每岁都要向京师进贡洛阳的名花“姚黄”和“魏紫”。花匠用“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宋朝事实类苑》)。然后由差人乘驿马不分昼夜地驰送京师。这种岁贡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才结束。
    茉莉花香味强烈、紫丁香味柔和、兰花香味清冽……古人对花的香味也颇有讲究,分出“养口”“养鼻”“养目”等不同类别,花香属于“养鼻”类。《荀子·礼论篇》即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茉莉花是以其馨香赢得人们喜欢的。仲夏的夜晚茉莉花的香味伴随着月光流泻飘忽,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古代在没有香水之前,茉莉花成了妇女们最重要的装饰物。早上梳妆便择几朵茉莉花戴在发上,黄昏则佩戴在襟前,案几上也摆几枝,“一卉能熏一室香”。说到花香,最受文人雅士们推崇的要数兰花的幽香了。因香味清雅、醇正、袭远、持久,被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正如元代余同麓的诗所描写的那样,“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对于花的千姿百态,古代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和绘画作品,比如明代丘濬的《题墨梅》诗:“老龙半夜飞下天,蜿蜒斜立瑶阶里。玉鳞万点一齐开,凝云不流月如水。”宋代杜衍的荷花诗,“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这些诗人笔下的美丽花姿,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古代除诗词之外,以花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如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其中《冥判》一折,就涉及花名近40种。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报十二个月花名唱道:“春季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夏季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昏雨,出水荷花亭亭玉立在晚风前。……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花飘天外香。……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风韵,迎春花开一遍金。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却怎么世上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百花主,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叉美,他又说玫瑰有刺扎得慌。好花哪怕人谈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作者笔下,人花相映,人花交融,将“以花喻人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周汝昌先生在《红楼花品》中赞誉:“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相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
      爱花、赏花、咏花、育花既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美学的追求。

上一篇:《黄河文化大会》:品黄河文化 展时代风采

下一篇:中国经典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