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活动风采

中国经典文化——七夕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09 09:42:45 来源:组委会 编辑:组委会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甘肃陇南乞巧女儿节,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已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七”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寓意,古人常将“七”视为阴阳循环的一个周期,于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被称作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节这一天,佳人在良辰美景中斗巧祈福,在璀璨星空下欣赏牵牛织女星,因此,这一天也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绵延两千多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乞巧、乞子、乞美、乞智、乞寿的幸福诉求和生活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
  传统上,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七夕节的风俗活动经历了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变化。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见,早期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主要以乞巧为主。乞巧习俗形式多样,女孩用五色细线穿七孔针,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文人才子在这一天曝书曝衣、祭拜魁星。到了宋朝,七夕节成为举国欢庆的隆重节日,人们在“乞巧市”“乞巧楼”购买巧果和巧物。在今广东天河、湖北郧西、甘肃西和一带,仍保留了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结扎巧姑、看七娘戏、拜巧卜巧、染甲沐发等。归纳来说,七夕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有所差异,但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关于七夕节的描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天孙今夕渡银潢,女伴纷纷乞巧忙。”随着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诗人开始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吟咏爱情。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到“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渔家傲·七夕》),再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从这些作品的内容演变能看出,七夕的爱情要素被逐渐放大,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成了七夕的重要符号。
      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甚至有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向世人宣告这一人生的重大决定,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汪玢玲在《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一文中表示,“七夕又名‘乞巧节’,就说明牛郎织女这样的劳动人民受人尊敬,人们向他们乞巧,学习他们的劳动本领。这和赞赏他们之间的坚贞爱情是一致的。”回望乞巧文化与织女传说,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浪漫情怀的美好表达,是对劳动与生活的无限热爱,是对永恒爱情的希冀和赞美。
  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精神内核,在当下更有着不少的关注度和热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应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时尚形式交融贯通,推动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上一篇:中国经典文化——关公文化

下一篇:中国经典文化——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