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系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始终保持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只有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传承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文化的浸润和加持下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精神文明或者文化力量对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作用,精辟论证了共有精神家园对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一系列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目标方向和路径指引。
科学文化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引。要深刻认识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衍生、发展、提炼、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找到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思想智慧和行为品质,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与民族格局高度一致。
科学文化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鲜明特质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要深入学习领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中,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是单一的精神文明,而是紧紧扎根于中国多民族大团结的现实国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的各民族繁荣发展、安居乐业。之所以能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融合发展、冲突弥合中深刻发现必须紧密团结的整体认知;之所以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前所未有,需要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奋斗。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在思想层面的最终指向。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就是要实现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在思想和行动各方面全领域的充分认同,就是要从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高度来全面理解、科学解读民族文化。
必须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维度,客观把握审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综合与个体的关系。从连续性上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伟大文明,这种独特性代表了中华文明内部所具有的符合历史规律、符合时代需求、时刻自我革新、善于解决矛盾等众多优秀品质。从创新性上看,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担新使命的品格,决定了中华文明不停滞、不僵化,始终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从统一性上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包容,面对重大风险、重大挫折也始终团结在一起的伟大历史。这种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总是能以强烈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从包容性上看,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代替多元,而是以多元文化聚沙成塔、汇涓成河,在共同精神家园、共同文化元素、共同生活情感的指引下解决矛盾冲突、凝聚起强有力的共情共识。从和平性来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并没有侵略压榨他人的基因,各民族的团结也是以交流互鉴为内核。正是由于和平性的存在,才将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将多样化、多元性的文化整合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史记》等都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生活交流的记载和情感表达,唐诗宋词元曲的描述对象均贯穿着中华各民族风土人情。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向内凝聚,才决定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同心同向的良好态势。
必须从民族精神纽带、国家共同道德基础的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融入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温润环境。
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实现意识生成、意识延伸、意识发展,还要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美美与共”为原则,在充分理解认识、高度认可认同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发,以文化实践为平台,以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场景,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更高层次、更新阶段跃迁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具体到民族团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兼容并包思想,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之融汇于日常生活中,使共同面对风险挑战、共享繁荣发展成果,逐渐演变为各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特质。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以现代文明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创新,必须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发,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宏阔历程中,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在文化发展逻辑中,从各民族共同书写且传承创新的文化力量中,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新动力。